第24章 是谁在俺饭里下毒

        午后分外晴朗,万里无云的天空蓝蓝的干净异常,下面红色宫墙黄色重檐间的砖地也被人打扫得十分干净。

        穿着整齐红袍的胡滢认真地在汉白玉石桥上走过,此情此景让他有种错觉,仿佛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,死寂一般的宁静,路边的大汉将军就像一尊尊石头雕像一般站着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胡滢的神经仍然绷着,避免在举止上出现疏漏,因为这里已经是禁城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觐见的地方是干清宫,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,同时起居也在这里,名义上已属于后宫。

        能被召到干清宫面圣本身就是一种殊荣,而被单独接见密谈更是非常少见。

        胡滢之前已经预判了此次召见的谈话内容:蒙古新败,国内无大事,急召觐见的目的无非就是最近出的谋刺案。

        出事之后抓了很多人,但依然没有结果。

        掺和进来的人也很多,胡滢看来大多是搅浑水,然后密投东宫的两个御史趁机又参劾汉王,只是没有凭据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东厂锦衣卫也束手束脚了,如果是几年前纪纲做锦衣卫指挥使的时候,可能不会这么麻烦,也就没胡滢什么事。

        纪纲算是个狠角色也得皇帝信任,什么人不敢动?

        大名鼎鼎的解缙,直接被扔雪地里活活冻死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文官们也不是吃素的,最后还是抓住他的软处,让皇帝给处死了,算是为那些被杀的士大夫报了仇。

        纪纲之后的几个厂卫头头已是吃一堑长一智,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胆大什么时候还得龟着,特别是牵扯到嫡庶问题的案件,现在这事儿东厂锦衣卫谁都不敢乱动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如果不留神,下任皇帝一登基马上死无葬身之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厂卫超然朝政司法之外,但并非就是无法无天的,说到底皇帝一句话的事,皇帝真要对付厂卫比对付文官朝臣简单得多。

        沿着石阶一步步走上去,胡滢先正了正自己的帽子,在外面站了一会儿,等到一个宦官尖声喊道:“传谕,宣礼部尚书胡滢觐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才昂首阔步地向宫殿走上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外面是艳丽的阳光,刚进干清宫感觉光线有些阴暗,唯有正中青蓝绿红黄搭配典雅的宝座分外绚丽,光彩如同阳光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并没有坐在宝座上,正背着手在前面踱步。

        侍立在一侧的宦官王狗儿见胡滢进来了,知道他要拜,自己便急忙退得远远的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胡滢怎么也是当朝大员,王狗儿站在皇帝身边的话不是连他也一起拜了?

        “臣胡滢叩见皇上,吾皇万岁!”远远地传来了胡滢字正腔圆的声音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棣转过身来,手从背后伸出来淡淡地说道:“平身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大明王朝的最高权力者朱棣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,丝冒掩盖不住他双鬓和满嘴的花白毛发,不过他看起来仍然很硬朗,刚刚还亲率几十万大军北征回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说话的时候带着浓浓的乡音嗓子很粗,加上一脸胡子形象,和身上颜色和款式设计十分雅致的袍服好像不怎么搭配,就好像杀猪的装书生一般的造型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朱棣确实是个武夫,同时他统治下的王朝在武功上也达到了极致,海陆称霸,环视四海已经没有够资格的敌人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胡滢从地上爬起来,躬身站在殿下,皇帝不发问他就没说多余的话,因为今天不是他来禀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朱棣没有过多的装腔作势,直截了当地说道:“有个宫女在俺的饭里下毒,被王狗儿查出来了。后来抓了很多人,有的已经自己了断,犯事的宫女还活着,她的父母和在籍县官也抓起来了,但还是没问出眉目。俺并不是杀无辜的人,只要问出谁是主使,为什么要害俺,其他不相干的就可以放了。但审来审去高煦也被牵连,俺今天交你来问问,这事有可能是高煦干的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回禀皇上,案子是厂卫和三司法在管,老臣没有看卷宗不太清楚,不过臣自个儿觉得汉王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胡滢简单而自然地答了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他的心思却远不只这么简单,要是在这里说话可以随随便便说两句就可以倒好了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正如胡滢话里的那句“案子是厂卫和三司法在管”,与他礼部毫无关系,皇帝别人不找偏偏找他来,为什么;同时胡滢不仅是礼部尚书,他好多年前就接受密旨开始负责暗查建文及其余党的下落,从永乐五年起重新整理僧道名册对僧侣进行排查,到后来数次到江湖查访张真人,都是出于这个目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以上两个因素,胡滢不难猜测,皇帝今天找他就是因为怀疑谋刺案的幕后是建文部下阴魂不散。

        胡滢别无选择,只有实话实说,不然如果被皇帝发现自己有脚踏两条船的二心,能不能在本朝善终很玄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在永乐朝做官二十年,除了密查建文这件事上有一些苦劳、在朝政上乏善可陈,却做到了尚书位置,此时的内阁还没有实权,官僚最高的实权位置就是六部尚书了,他可谓是位极人臣,所赖者无非是皇帝信任。

        退一步并不一定海阔天空,说不定背后是悬崖啊。

        果然朱棣听罢神色略松,又追问道:“你认为会不会是那些旧人在背后使坏?”

        胡滢道:“老臣以为有这种可能,皇上文治武功,四夷无不归附、天下无不安居乐业,万民皆求皇上万寿无疆,心怀歹匕者鲜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事俺就让你来查,在三司法挑几个人、在礼部挑几个你用起来顺手的,定要查出是不是那些人还没除干净。俺叫曹参传旨下去,你要看什么卷宗、提审什么人,叫他们都与你方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胡滢干脆地答道:“臣谨遵圣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棣提到建文的旧臣都不用诸如乱党逆臣之类的称呼,虽然成王败寇是铁律,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给建文安上乱党的由头,毕竟人家的位置是太祖朱元璋的意愿,相反朱棣自己才是逆臣,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阴影一直在他心里缠绕了二十余年,成为他的心病。

        为此他做了很多事,如在史书里将建文的年号删掉,试图消灭那几年的时间;派大明舰队远征最起初的目的也有这件事的因素。

        仿佛每个人都有一块心病,连强大的朱棣也未能免俗。

        密谈了没多久,胡滢就从干清宫走出来,明媚的阳光重新照耀在身上,他却没有感觉宽敞舒心,相反他觉得步子愈发沉重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回召见的谈话内容也就只有宦官王狗儿等少数内侍知情,外面却不知道谈了些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皇帝找外臣密谈的时候并不多,大多数正事都应该是正大光明的,至少参与决策的一个圈子应该知情;而胡滢是少数人之一,他每次回京都会被皇帝密召,有时候连近侍都不知情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此事是瞒不住,因为他要找人辅助办事,要去干涉司法,显然是奉了皇帝旨意。

        构陷汉王究竟是不是太子本人或者他身边近臣的意思?

        如果确是,胡滢感到压力很大,事情就会变成头尾不能相顾的局面;假如只是几个人为了表现自己才上那几道奏疏、太子并没有放弃隐忍低调,那这事就好办多了,不过给太子那边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是难免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有朝一日,太子本人对自己的感官是一回事,他身边那些信任的官吏又是一回事,影响也很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胡滢回到礼部衙门没顾得上权衡,先着手风风火火地办起事来,既然已经答应了皇帝就不好怠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先在礼部找来副手王启年,此人是批注官,因为当初提拔他为正五品礼部员外郎时那个位置上已经有人了,所以就批注一个位置,平时很少管礼部本衙门的事,一开始是负责联络僧录司那边的排查工作,后来成了胡滢的助手;按理礼部侍郎才是他的副手,但侍郎管不了密访“张真人”的事,王启年才是这里面的一个角色。

        王启年先修书都察院、刑部、大理寺派人,之后胡滢才组建合审案子的人马。

        胡滢觉得自己这边的官员只有王启年不够,就想另外再在礼部找一个,一时真不好挑人,衙门的官员只有那么一些,还有一批心腹却在地方上负责暗查却不在京里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左右一想,胡滢忽然想起一个人:于谦。

        想起于谦,他突然就来了灵感,觉得这事还不到收尾不能相顾的局面,仍有破解。方法就是安排一个东宫那边不显眼的官员进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时胡滢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从来不是一个把事情做绝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想当初,永乐帝找个由头派他到南京监视太子,这完全是一件得罪人的事儿,他和其它官员一样每天上朝,结果别人当面说胡大人的差事完了就赶紧走罢。

        胡滢依然赖着把样子做足,然后回到皇帝身边密奏了太子勤勤恳恳没有出格的地方;那次皇帝回南京之后少见地没有责骂东宫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时间胡滢不露痕迹地把两头都处理好了。